阅读历史 |

第 222 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王崇古的家并不远,就在山西蒲州,稍微绕了点路,但也就是耽误一两日行程。

前任兵部尚书杨博,与王崇古是儿女亲家,吏部侍郎张四维,是他的外甥。

杨博已经去世,朱翊钧派人到他的墓前上了一柱香。又随便在街上逛了逛,问王崇古:“这里的商铺,哪些是你家的产业?”

“……”

王崇古还没想好怎么回他,朱翊钧又问道:“哪些是你姐夫家的产业?”

他的姐夫,那自然就是张四维的父亲。

王崇古叹一口气:“陛下,臣,不经商。”

朱翊钧道:“那就换个说法,哪些姓王,哪些姓张?”

他提前就暗中命锦衣卫调查过,这一条街,十之八九,不是姓王就是姓张。

朱翊钧也小看了他们之间的姻亲关系,以往,他只知道,王崇古和杨博是亲家,张四维是他外甥。

最近,朱翊钧才了解到张四维的儿子,娶了杨博的孙女儿,张思维的女儿嫁给了马自强的儿子,马自强的弟弟,也是陕西有名的商贾。

朱翊钧不得不再次感慨,这些人,他们要求皇帝只能娶普通人家的女儿,大臣之间的政治联姻盘根错节,牢不可破。

以后得给他们也立个规矩,他们能做的,皇帝就能做,皇帝不能做的,他们也不能做。

都到了蒲州,稍微打听一下就能知道的事情,王崇古想瞒他也瞒不住,也不敢瞒他,那是欺君。便沿着街市,挨个给他介绍,商铺是谁家开的,具体做什么的,开了多长时间。

朱翊钧听完笑了笑,靠近他耳边说道:“这家大业大的,做什么官,回家做生意不是很好吗?”

这话把王崇古吓得冷汗都出来了。

朱翊钧却忽的一声轻叹:“对了,当官可以势要横行,大商专利。”

这是当年巡盐御史郜永春,弹劾王崇古、张四维两家,败坏盐法时的原话。

这要不是在大街上,恐怕暴露朱翊钧的身份,王崇古能当场给他跪下磕头。

朱翊钧往前走:“不过,我巡视过蓟州、宣府、大同三镇,盐政已恢复十之六七,盐法也执行得不错,很好的保障了边关重镇的军粮供给。”

王崇古松一口气,原来皇上特意来一趟蒲州,不是为了兴师问罪。

朱翊钧要问罪也问不到王崇古头上,虽然王家也是陕西有名的大商贾,但王崇古身经七镇,功勋著于边陲。从宣府到嘉峪关,数千里地军民安居乐业,不动兵兴武,每年节省至少七成以上军费开支。

在与俺答、吉能达成封贡互市之后,也是王崇古,利用家中关系,广招商贩。布帛、菽粟、皮革从遥远的江、淮、湖广运送至西北边塞,征收税赋作为大小部落领主赏赐金银、丝绸的开支,每年购买定数的马匹。

王崇古已经六十岁,又官至兵部尚书,仍是每年亲自到弘赐堡马市宣读圣旨。

冲着王崇古这份功绩,无论言

官怎么弹劾他,朱翊钧也会让他有个善终。

之所以说这些,是想借此提醒他,他们家的情况自己一清二楚,要他约束好自己的家人。

王崇古对朱翊钧说,张四维就在蒲州,问他要不要见一面。

朱翊钧问:“辞官之后,他身体如何?()”

王崇古回道:“他一向体弱,休养这几年,已经好多了。?()_[()]?『来[]#看最新章节#完整章节』()”

他的本意是,让朱翊钧见一见外甥,张四维好好表现一番,自己在从旁游说,说不定,朱翊钧回心转意,能再次起用张四维。

但朱翊钧却摆了摆手:“那就好,让他好好休息,我就不去叨扰了。”

“……”

张四维当初隔一两年就乞休,不是思念家乡,就是身体不好,现在也算求仁得仁了。

弘赐堡就在大同往西不远,还没出山西境内,朱翊钧扮作王崇古的随从,与他一同前去。吉能亲自率领各部落领主前来,依次拜见,没有敢哗变之人。

朱翊钧观察,王崇古确实经验丰富,很会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微妙的关系。

满足他们封贡、互市的条件,给他们优厚的犒赏,但也要明确,这是大明皇帝的圣德和恩赐,各部落要领赏就要按大明的规矩,以臣子的身份叩拜谢恩。

王崇古还告诉朱翊钧,前些年:“这些蒙古部落,现在虽然不敢进犯大明,但他们仍会越过甘肃地区,劫掠西边一些少数民族部落,其中就以俺答的从孙切尽台吉最为活跃,每年都去,但并未讨得便宜。”

“他曾三番两次请求俺答向西增援,臣每年都会修书阻止俺答。”

朱翊钧问:“俺答怎么说?”

“俺答回函谢罪,称不会参与他们的争斗。”

朱翊钧笑道:“他现在忙着供奉佛法,没空。”

王崇古却道:“他是明面上不敢开罪大明,未必不想进犯西边的少数民族。”

“尽管如今边尘不惊,但边防仍不可放松警惕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精品御宅屋m.yuzhaiwu.vip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