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 155 章 宋朝8(2 / 2)

加入书签

朱标见他面现焦躁,上前劝道:“爹,每朝国策不同,汉唐往外扩张,宋朝内敛保守。”

他顿了顿又继续道:“大明与汉唐宋又不一样,后人面对局势与我明也有所不同,对历史看法自有差异,爹无需过度在意。”

朱元璋抹了把脸,苦笑道:“不知后讲宋后会不会说元,若不提元那便是我大明讲述。”

他说着重重地叹了口气:“爹心中忐忑啊!”

这是朱元璋首次在大儿跟前吐露心声,他怕明如隋那般被后人跳过,只留下只言片语,又怕讲明如祖师那般,惹得天下皆知,到时朱家江山还能撑几年?

【王安石变法中,两派最大的导火索是:农田水利法、青苗法、方田均税法,以及市易法,特别是青苗法及市易法让矛盾变得极为尖锐。

市易法指所以贾商必须与朝廷所立的市易务进行交易,而商户想要做生意必须提□□业,或者金银抵押品,不仅如此还需要五人以上作保。

相当王安石于把自由商业变为国有垄断行业】

秦始皇皱眉:此法涉及太广,不妥,乃弊政。

【在朝廷面前议货品定价权,商人腰总会软些,而且商人想赊买市易务商品,市易务则根据商户抵押物品价值,对商人进行赊物。

货款商人可以分期付款,半年内收10%利息,一年内收20%利息。

举个例子:

A商人从事制酒行业,酒原料为酒曲,按照市易法他要到朝廷开放市易务购买。

如果A商人手中不趁手,那么可以分期存款,当酒制成后他需要把成品卖给市易务,然后由市易务出售给酒商。

市易法的目的在于朝廷插手商业流通,收取钱财填充国库的同时,也限制贾商收入从而抑制土地兼并。

目的虽好,但结果办得稀烂】

刘彻转头问桑弘羊:“爱卿怎么看?”

他可是记得讲汉时刘氏后人说过王安石参考过汉均输法。

尚且年轻的桑弘羊思绪几息,斟酌道:“臣不如宋王丞相大胆,臣行均输法是调整朝廷税收,而不是举国商业。”

王丞相(王安石)此法弊大于利,但是…他心中轻轻吁出口气:若操作成功,朝廷聚天下贾商之利奉养朝廷。

看到御座上陛下蠢蠢欲动,桑弘羊赶紧补充:“此举损海内之利,于民后患无穷,王丞相此举殊不智。”

刘彻也知其中大弊,遗憾地摇摇头继续听天幕讲述下去。

【市易法出台是想达到以平抑物价,打击兼并的目的,实际上是进一步垄断商业市场。

商业运转的目的是为得利,但朝廷垄断各行业且不谈让商业无法发展,只说市易务相关官员,他们办事目的不是为维护商业繁荣,而是满足上层需求获得升迁。

王安石本意是低价购买民间商品,再高价卖出,取商贾之利以助国用,这样就不用仰仗百姓赋税。

结果市易法不仅没到平抑物价的作用,反倒抬高物价使商业市场大乱。

如未行市易法前米八十五一斗,行法后米涨一百零五文一斗。

为追政绩,官员会出现强卖强买,并且自由定价市场定价,结果大商人小商人的钱全进朝廷,有实力的贾商选择打不过就加入,官商勾结老套路嘛。

所以市易法运行没几年,开封欠市易务的商人就两万七千余户,共欠钱237万余贯。

近三万户中富人35户,酒户27户,剩余全为平民商户,所以...走投无路的小商人直接钱债破产】

刚刚回京准备大干一场的王安石手一抖,愕然地抬起头,眸中尽是不可置信:怎么可能?

竟然是…扰乱民生?

他目光落到前方御座上,嘴唇不断哆嗦,满腔话语竟一个都讲不出来。

赵顼走下御阶,执起他的手温声道:“朕与卿相知,卿举改革之法在鄞县多有实践,如今天幕所言正好查缺补漏,岂不正好?”

富弼神色凝重地想要劝谏,却被赵顼打断:“卿且暂听天幕讲述,待宋讲述完后再行商议。”

面对陛下坚持,富弼终是低下头退回原位,细心记下天幕之语,准备再行劝解官家。

【市易法带来的收入呢?

宋仁宗时期商税收入为八百余万贯,市易法实行后仅一百八十万贯,

这百余万贯中还没包含市易务官员支出】

天幕语气平平,说出的话却如刀直接插在宋君臣心里:

【如果说主市易法损害商业税收入,破坏了官商利益集团利益,那么青苗法就是在挖他们根基。

青苗法指农时青黄不接时,贷款给农人,避免农人去借高利贷,也避免农人在凶年时失去土地破家。

当时宋朝高利贷多少?

高到被叫做‘倍称之息’,即我借你一百你得还我两百,甚至三百。

凭借倍称之息,田主豪强们兼并土地,使农人破产大发市利】

对于帝王而言,农人借一分高利贷就意味着统治威胁一分。

他们可没忘记:百姓走投无路下会干什么。

所以秦始皇&刘彻&李世民&朱元璋杀气腾腾:该死的食国蟲虫,当杀当杀!

【那朝廷颁发的青苗法利息多少?

20%利息,官府一年放两次贷,总40%利息。

与高利贷比起来,农人肯定支持青苗法。

而宋放高利贷者有多少?

数不可数!

如苏轼的方外知交佛印,他主业和尚副业放贷,和尚都如此更不论其他人,可见放贷利益牵连之广】

再次被提及的苏轼面色尴尬又得意地扫过同僚,得意是后人屡屡提及他,尴尬是结合前面老是被贬的未来,自己…似乎混得不怎么样?

所以…他的名声在后世也不好?

【各种目的的交织下朝堂上反对新法的声音,声一浪高过一浪,但保守派喊得再大声也没用。

宋神宗要富国强兵,王安石要改革大宋,反对无效的情况下保守派纷纷离开朝堂中枢:

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,神宗按下不提,吕诲自请出朝;

知谏院范纯仁上疏王安石变法乱度,神宗表示:不听不听王八念经,于是范纯仁辞职不干。

富弼反对未果于是称病罢相,司马光上书无果,主动出朝。

苏轼、苏辙陈说变法之弊,前者自请离京出任杭州通判,后者被贬河南。

反对派的离去,王安石的变法也未全部成功,为何?】

祖上变法成功的秦始皇闻言,停下批阅政事的手淡淡道:“改革哪里有不见血的?”

王安石对政敌的举动竟然是离开朝堂?

如此软绵对敌之举棋会成功?

就算他想放过保守派也该立威后再放过,可惜…秦始皇摇摇头,已没兴趣听既知的结局,低头继续批阅政事。

【改革就是重新分配利益,王安石的改革没有扶植出相关利益群体。

春秋管仲变化他用巨商豪贾对抗卿大夫,商鞅变法直接催生出军功利益集团,对抗秦朝旧贵阶层。

汉武帝改革怎么成功的?

人家拿着一张儒家皮耍拳耍得虎虎生威呢!

就连真正从官

员口中抢食成功的雍正,也是扶植汉人对抗满蒙勋贵集团。

那王安石呢?】

刘彻:....生气!

什么叫做拿儒家皮耍拳?后人你会不会说?

气闷在心中打了个旋后,他对雍正好奇起来,经天幕讲宋他知士大夫难缠程度,雍正尽其能从官员手中抢夺利益?

他猛地抬头,眼眸发光地看向天幕:后人别说不争气的宋,讲雍正讲雍正。

【王安石蓝图画得很美好,但他改革财政、军制、民生等方法都限制了个阶级。

守旧派阻拦不了你改革,但我可以穿你改革衣,把变法改为利我之法。

比如保甲法里保长是恶人该怎么保障保丁利益?

并且保丁既要供养军队高额赋税,又要承担面对保长和当兵的双重威胁,为避免自己受到更大损失,民间宁愿自残,甚至砍下了自己手臂,也不愿做保丁或者参军】

天幕重重叹气:【熙宁五年甚至有千余名东明县农人集体进京上访,聚集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。

又如青苗法,明明是减轻农人担子的小额贷款,官僚就能把它搞成超高高利贷,甚至有官员不执行青苗法。

百姓看不到好处又怎么会真心支持?

在好的变法没了强有利的执行也会变了味道了,用图书管理员的话讲:路线决定以后,执行路线的干部就成了关键。

王安石没有为新法保架的利益群体,没有上层强硬的决心,配套的相关措举,以及及时纠正的机制,蓝图画得再好也没用】

看着再次出现的图书管理员,李世民深切感受到后人对他喜爱,要做到何种功绩才能受民众如此欢迎?

他提笔亲自把‘路线决定以后,执行路线的干部就成了关键’记下。

话虽短却含大道理,他甚至能从短短十八字中找到御下之法。

若是能…李世民心中遗憾地叹了口气:“若能与他把臂同游,共聊天下该多好?”

他恨铁不成钢地看来天幕一眼:后人你老讲宋做什么?

讲讲你家图书管理员啊!

天幕轻叹:【他在改革上执拗不悔,谁说谁劝都不听,同时他对改革性质却抱有天真,他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让各阶层接受改革,缓和社会矛盾。

但是阶级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,改革改革都是提着脑袋干活,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,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。

即使你想他温情脉脉,也要看对方愿不愿意?】

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,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。

朱元璋低头嚼着这句话,越想越觉得有理,不禁把大腿一拍大嚷出声:“人才,这话说得实在精妙!”

难怪…往日里他老觉得有些老伙计变了,变得不像以前,他直道人心易变。

没想到结症在这!

唉,他手指不不停地比划,以前他老朱小时候想到是

吃饱穿暖,后来从军了整日淋风节雨,想要的是领军出征,现在做皇上了想的是朱家万万年。

为朱家传承他才会对老臣下手?因为他不能背叛他的皇位。

一时间缠在他心中的忧结散开了去,未来中他赶杀臣子是因他不能对不起自己的阶层,嗯,没错就是这样。

要是田羽知道朱重八是这么理解阶级之说,只会狠狠地给他一个中指:你能耐!

【保守派是天然维护自身利益、祖宗家法,那改革派呢?

没看到获利群体拥簇在他身边,王安石到最后几乎孤立朝中,上没有官僚声援,下没有新生利益体拥护,改革改革,不能做孤胆英雄。

你变法富国但没好处谁会长期支持你?

宋神宗吗?】

【宋神对王安石算是支持,但不全身心支持。

变法期间王安石数次想要辞职不干,甚至当众指出宋神宗对变法事业的不坚定:

臣已说数十万言,陛下仍有疑虑,若他日有异论时,天下还有什么事能做成功?

其实宋神宗变法之烈是宋历代首次,宋无成功案例可寻,所以在变法之中他不信自己判断,对变法改革之事没有必胜的决心。

所以他看到流民图时,怯于前行罢王安石相位,妥协了】

除宋君臣还在关注天幕讲述外,其他君臣皆把注意力放到后世犀利之言上。

公孙弘捻须叹道:“后人说得也太过直白。”

阶级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,这话说得准确,但却失去了分寸于事不美。

霍去病疑惑:“难道后人说得不对?”

公孙弘捻须的手一僵,当然对,但人情往来总要留三分余地才是。

你看看他说的什么?

改革改革都是提着脑袋干活,能说的如此直白吗?

合该委婉点才是。

霍去病两眼一番:“你要不评评‘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,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’这话。”

公孙弘把头一低,这句真言他不敢妄自断,他身为人臣当尊臣子之礼。

那怕他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对。

而董仲舒却是毫不在意君臣之礼物,浑身哆嗦双目赤红激动不已:原来如此原来如此!

他终于知道他儒家为何败了,他们想给帝王权柄打造一个笼子,限制君王随心使权之力,但他们又怎么能关得了呢?

士大夫的权力来自于君王,他想削减君王权柄,因君权获利的人答应吗?

得到权力的士大夫还是纯粹的儒家士大夫吗?

他心中无声大笑,眼角沁出几滴泪没入鬓角:他永远都不能把君权关进笼子里,他不能,宋朝儒家也不能。

君权专制就是怪物,怪物!

儒家大同世界永远不可能实现!

【王安石变法错了吗?

没错,宋朝特殊情况让他没办法走传统农业变法,而是另寻途径走经济改革,它的核心是‘民

不加赋税而国有饶’,他想用经济手段掩盖政治问题,但只能说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
政治问题不解决,经济再强也没用,他的青苗法可以对应农业银行,市易法能归到商业银行范畴,他的改革理论适合工业和商品社会下的经济,宋朝虽有资本主义萌芽,但它归根到底还是农业社会。

半折的时间和半折的兴利方式,只让王安石做到蓝图的一半,‘不加赋而国用饶’,他做到了国用饶;富国强兵,他做到了富国。

但富国的代价却是破坏了宋原有的经济结构】

天幕轻叹:【田主豪商财富被刮,百姓在人为扭曲的制度下受到压榨,那敢为天下先的王安石又得到了什么?】

天幕给出答案:【骂名!】

李斯心中酸楚:又是骂名,没想到后世变法亦是承担骂名。

哪怕…王安石学的不是法家,但在他看来王安石可称法家。

无论是经济改革,还是变法强国,都是奔着国富兵强的目地。

而国富兵强正是他法家强项!

他轻轻叹气,身为法家他没有吴起、商鞅那样舍生取义的改革决心。

他求的是能施展才能的同时也能享荣华富贵。

但并不代表他看到变革之人,落得骂名而无动于衷。

可惜…他什么都做不了,帮不了他。

【从南宋到晚清时,有人替王安石说话,但他头上顶的都是‘聚敛害民’、‘剥民兴利’等称号,反正不是个好人。

南宋时为推国事失图的罪责,直接把责任放到蔡京及王安石头上,他们认为王安石他变乱祖宗法度,让权奸之臣弄权使北宋灭亡,批判王安石在南宋是基本国策。

天幕顿了顿补充一句:【上次见这说法的还是妲己。

特别是南宋流行话本‘拗相公’,把他描绘成奸恶误国、刚愎自用、猪犬不如的佞臣,说有他才有靖康之祸,就...很神奇,没想到南宋人人都是阿三人,把甩锅甩出了印度飞饼的速度,厉害!】

赵构脸色十分不好,他登基翌日便下诏为‘以母改子’的高后辩论,言高后保佑哲宗,有安涉及大功,是奸臣怀私,诬蔑圣德,为此他还将此诏播告天下。

范冲咬牙上奏:“王安石自任已见,上误神宗皇帝,下使天下大乱,我宋元气皆为熙宁变法所坏!”

赵构点点头,言极是:“朕最爱元祐,世人皆说蔡京、王浦之罪,却不知天下之乱起于王安石。”

【把王安石抹黑变反派,那保守白派就是高风伟节的正派了?】!

↑返回顶部↑
精品御宅屋m.yuzhaiwu.vip

书页/目录